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思考。各位都知道,近年来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例如“中国制造2025”,面向2025、2035、2050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另外,“健康中国2020”,还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分2020、2030、2050,谋划了我们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与此同时作为非常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基础行业,我们国家的教育,也是正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
上海教科院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起草组的基本队伍,在陈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参与了前期的研究、文本起草以及后期的听取意见和修改过程。面向2050,我们提出了教育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0年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30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出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的总体发展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50年提出的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世界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支撑和保障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达成。作为研究机构,我们提出这样的目标,既充满信心,同时也有一些担忧。充满信心是因为我们党中央始终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们新的时代也确实有这样的呼唤。我们的担忧则是我们看到各级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为发展龙头地位的高等教育,我们认为在规模、比例持续增长的大趋势下,质量、贡献、影响力、双一流建设能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我们认为确实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新时期的定位,超前谋篇布局,从而支撑中国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
说到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总结和归纳。有的是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有的从布局、投入方面,我们现在比较多的看到大家是从就业和创新能力不足方面来疏理或者总结高等教育的问题。基于2030乃至2050推进国家整个教育现代化,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或者说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缺乏整体的规划,战略布局滞后;第二,分类指导失效,分类管理失据;第三,评价尚未体系化,监督尚未制度化;第四,教育供给相对单一,选择学习相对困难。
一是总体规划不够,战略布局滞后。我们认为主要反映在四大方面。第一,定位偏低。总体而言,无论是国家总体高等教育发展还是各地的高等教育发展,都没有真正立足于国家大的发展大局来谋划,在新的时代能否真正站在新的高度来规划国家和各地高等教育发展,至关重要。第二,功能不全。上午专家们发言说到教育规划要和产业布局、产业链分布、区域发展、整个人口质量的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包括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相衔接,这些观点很正确 ,也非常重要,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和这些要素实现一体化的教育规划。第三,缺乏前瞻性。应该说我们目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人口规模结构、学习方式及教育供给模式和业态变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仿真的模拟和主动应对。第四,部门行政色彩依然浓厚。 我们在做高等教育规划的时候,采用行政部门惯性工作思维比较多,用传统方法、手段确定发展规划很常见,既缺乏与利益相关方的联动,又缺乏与其他规划的对接。
二是分类指导失效,分类管理失据。直到目前,我们认为,整个国家还缺乏一套有效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我们从2009-2010年就开始跟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做这方面研究的人非常多,也有很多非常有名的专家,成果也很多,但是,能应用到我们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成果很少。国际上也有很多现成的分类体系,但是也很难有能直接应用到我们国家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另外,我们在分析国家的一些教育统计数据的时候发现,至少能归纳出十多个关于高等教育的分类体系,但这些分类体系难以做到对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发挥应有的制约和引领作用。所以,因为缺乏有效科学的分类体系,高等教育也就难以实现科学管理,做不到科学评价。自然地,科学的分类指标和标准的缺乏,导致我们高校难以实现分类发展。关于高等教育科学有效的分类体系问题,我们关注了很多年,也作为问题专门提了很多次,曾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专门把相关的研究拿出来,希望能在20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块内容。
三是评价尚未体系化,监督尚未制度化。制度化评价体系缺失,监督、考核、激励和问责很不够。在评价体系方面,尚未形成一套能够体现新时代要求,反映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特点,实现高校分类监测评价的权威性指标体系。制度环境评价结果如何使用,包括依据评价结果来配置公共资源、行政问责、公共问责,我们认为,这方面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更缺乏地方立法的保障。上海在这方面先走了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现在正把这些标准,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纳入地方立法范围,希望通过立法能够保证政策实施的延续性。
四是教育供给相对单一,学习选择相对困难。第一,多样化的供给体制不足。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多样化的供给体制。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公办、民办高校之外缺乏提供多样化的其他类型的机构,包括业态。社会资源动员不足。第二,尚未实现多元化的参与体制。我们现在一些重要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各类研究机构以及重大产业化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都应该有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但事实上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非常不够。第三,获得高等教育途径非常有限。对我们绝大部分人而言,拼高考、在职前上完大学是唯一的选择,通过其他的形式,获得泛在、融通、弹性化的学习还比较困难。借助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学习问题希望得到有大的发展。第四,多种学习的成果难以认定,难以转化。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除了本校及盟校之外的学习成果,仍难以得到有效及时的认证和积累,这严重制约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发展。这些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现代化,或者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五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第一,促进思想变革。要充分认识和确立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功能、新地位。第二,突破瓶颈制约。直到目前,我们依然认为,高等教育、高校的分类发展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性的瓶颈问题。第三,推动模式创新。第四,实现多元化供给。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高等教育供给多元化。第五,实现创新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最大、高等教育规模也非常大的国家,各个地方情况又很不相同,我们认为,促进各个地方的高等教育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实现特色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就是我们国家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第一大方面,我们提出要认清高等教育在未来创新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认清引领发展的时代新功能。首先,我们在将高等教育作为基本民生、公共服务重要领域的同时,更要将高等教育作为未来的发展投资和驱动发展的战略资源。其次,我们在设计规划和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实施各类专项和重大政策中,要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新的地位和新功能。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要管好统筹规划、战略布局、宏观调控和目标定位,各地要指导好高校的办学,服务好办学。而在教育和其他部门之间,我们认为要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和产业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合力履职的领导协调机制,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就教育观教育,我们高等教育在普及化发展阶段就不能实现很好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再次,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对接制造业升级、区域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大的发展战略。相对突破行政区划的边界,当前我们国家提出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对我们区域发展战略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边界,结合产业发展的变化,产业链的布局,以及区域功能定位,劳动力市场格局,来超前布局国家和各地教育发展。另外,应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高等教育也要与投资、产能、行业企业、消费走出去同步输出高等教育及多样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输出一些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标准。刚才在另外的会场,专家也给我们提出意见,说你们在这方面体现不够,所以,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两个方面一起输出。最后,做好顶层设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我们认为要继续坚持国家统筹,不能说我们国家大,强调地方统筹,就放弃中央统筹的一些东西。在这里面总的来讲政府只管方向、法规,宏观调控、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与环境,而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高校。统筹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要落实好总书记对高校提出的战略要求,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好四个服务。第二,要保持战略定力,对发展政策要稳定,要慎重,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要立足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发展高教,既满足当前需要,更要满足中长期需求,不能说当前有就业难就不继续发展。第三,要对照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继续加快推进多样化的发展,围绕提升国家整体人力资源水平,因为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高度普及化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更直接、更敏感。第四,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和经验,特别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越性,集中支持少量有能力有潜力的大学和一批学科建设真正的双一流,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决不能贪多求全,更不能碎片化,不能搞乱了,要给创新发展留点时间和空间,相关的评价和政策也不能过分强调投入产出的市场原理,真正要给我们的创新和发展留点时间。第五,要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布局,包括高校设点,我们要体现整体的谋篇布局,体现国家和地方的需要,决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搞一刀切,要讲求规律,真正用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工作指导实践。这是我们对国家统筹的几点思考。
第二大方面,设计分类发展指标体系,支撑办学定位及管理服务。这一点,上海从2013年到2015年,做了比较大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上海高等教育的二维分类框架。分类主要按照高校承担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在分类过程中强调分类评价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这一条,提再多的分类那也只能都是学术研究。
同时,要体现协商共建共治,这也是当前分享经济的重要理念。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指导意见、分类的框架,各高校则从实际出发选择自身发展定位,办学绩效由专业化机构评价,政府可按评价结果分类配置资源,社会也可以参与监督,参与相应的公共问责。这是上海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的一个分类,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主体功能方面承担的功能。第一类是以培养创新性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授予三类学位;第二类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创新人才为重点,可授予三类学位;第三类以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一般可授予专业研究生和学士学位;第四类是应用技术型,主要培养专科层次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也可以授某一种体现应用能力的学位,这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分类。第二个分类是按照主干学科的多少分类,即主干学科超过七个就是综合性大学,三到六个多科性大学,两个以下是特色性大学。对本科院校来说,同时具备博士、硕士和学士的授予权就是一个主干学科,或者说你的在校生学生数超过平均值就是主干学科,这两个分类一交叉,就是十二宫格,学校可以在任何一个宫格中选择自身功能定位。政府作为管理部门,首先提出一个领导性、指导性的意见。非常好的是,上海的绝大部分大学校长都还是比较认可的,跟他们自己选定的也差不多。但也有那么几所,表示异议,说30后不能跟60后一样。但经过对一些重要的指标对照,包括得知将来按照分类进行评价可以在公共资源中获得优势,那自然也就接受了。所以我们研究中的建议和实际的选择还是比较接近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的评价重点进行设计,但很遗憾,由于时间、能力、精力不够,我们没有持续做好这件事,但是我们提出建议,一定要把分类评价的标准体系建立作为接下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很欣慰,上海教委已经把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作为2017年的工作重点,所以这件事还在做的过程中。
第三大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和方式,着力提升人力资源的培养质量。高等学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引进来,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引进来关涉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专家要引入高校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过程与环节;二是把部分校外研发、实验、创作过程引到学校、课堂,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操中提升能力与水平;三是将孵化创新创业作为高教的重要职能,上海、浙江等各地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从内部建设上完善相应的体系,特别是支持体系。走出去,我们也提出了三点,一是实现校企、校地、校校、校所、中外等多方协同,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平台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大型国企等,率先设立实习生岗位,承担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社会义务与职责;三是国家及地方大型公共项目、重大工程、攻关课题、多部委研究项目、产业化项目等,都要附加和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掌握了重要公共资源,就应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这是我们针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建议。
第四大方面,扩展高教供给途径,满足优质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上海最近在讨论教育现代化2030,2010年讨论规划纲要时,当时提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今天专家提出来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2.0版本,就是要为我们每一个学习者、每个城市居民的终身发展提供支撑。这里面我们提出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思想方法重塑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要抓住机遇,抢占全球“互联网+”高教的高地,创新高等教育供给与获得的模式;立足大国高教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创新举办和供给体制,为不同的人获得更加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及其服务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提供更多学习选择的机会。更重要的,还要将非正规学习获得的多种成果纳入到我们整个的高等教育成果的统计转换体系里面来。时间关系具体我就不展开了。另外,谈到多元供给高等教育及其服务探索,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最近,慧科集团与微软、阿里云、百度等知名企业在北京发布国内首个人工智能AI+教育解决方案,面向高校,主要提供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案、实验室与配套环境搭建方案,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式职业人才培训方案。这个面向未来技术产业人才缺口的教育解决方案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方式的一个创新,我们高度评价这个事情,这将有深远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第五大方面,鼓励大胆实践探索,支持地方改革创新。第一个轮子,加强对外开放,鼓励大胆探索。第一,我们要在对内对外的开放中做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合作交流中继续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包括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要通过与世界顶级大学开展合作,进一步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二,要做到全球延揽人才,既当好全球青年才俊的收割机,又要当好引进顶级科学家的吸铁石,而不是在国内互相挖来挖去。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顶级科学家在全世界的分布很不均衡,美国超过50%,我们中国事实上顶级的科学家只有不到5%,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空间还是非常大。第三,在参与国际认证、评价的同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认证、评价、信息服务体系,争取大国话语权。
另外的一个轮子,在深化改革探索中做活做特各地高等教育,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路径。首先,我们提出各地既要争取国家的双一流、争取国家的资源,更要加强自己的高教体系建设,特别要创新治理体系。一些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包括一些高职高专,要加快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从一次性学历教育逐渐转到终生教育的新常态。对于一些高校来说,目前可能有危机,更可能是新生的机遇。其次,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支持各地跨越行政边界推动区域高教联动发展,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实现错位发展同铸高地。再次,推进地方高教立法,将高教纳入法治轨道。最后,另外非常重要的,我们调研过程中注意到很多大学校长提到现在一个发展的隐患,一个非常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各个大学的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怎么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怎样着力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发挥正能量,向心力、影响力。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大的一件事,这个我们也通过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得到重视。
(张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