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至今已有84年历史,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学校亦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在深化高教改革方面也一马当先,成为内地首个高校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推动高教内涵式发展
2010年,重庆大学确立了“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目标,提出用五年时间打基础,走内涵发展之路,并确立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四项基础性任务。两年来,重庆大学陆续进行了学科优化、人才引进、学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系列工作,并为「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核心主导作用。目前,重庆大学正在由一所传统的应用型工科大学转化为一所活力四射的现代综合型大学,为中国西部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提供后备人才。
重庆大学作为高校综合改革领头羊,在管理体系、资源调配、人事管理、学术研究、教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新成效。2012年,重庆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门类总数达3个,“211工程”三期建设的14个重点学科项目全部顺利通过验收;教师预聘制逐步实行,多途径、多形式的用人机制初步确立;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先后成立了经济可靠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山地城乡建设与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深空巡视探测协同创新中心;全年学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到账科研经费分别为8.13亿元和5167万元;学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重庆大学章程》核心要素正在实施;学部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学术的责任链条得到明确。
改革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最好的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而现行的大学评价体系仍过于追求数量和急功近利,教学模式和内容也比较僵化,原有的大学制度与教学愿景不符,推进改革势在必行。
他提到,大学教育的改革应该充满创新和创业的精神,除传授知识外,还应该通过强化实践提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统筹考虑,着力构建以实践型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是简单的迎合学生、社会的需求,学校要更多的考虑未来。林建华认为,知识决定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而能力和素养则决定你能够走多远、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为提高重庆大学的学术队伍和教师队伍,重庆大学还设立了“青年百人计划”,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实行预聘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条件,引进优秀的青年学者,目前已有30多位曾有过海外研修或工作经历、年均30岁左右、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学术带头人的青年学者加入了重庆大学这个大家庭。
林建华表示,从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看,重庆与东部城市没有大的差别,只要学校能敞开胸怀,为优秀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条件,西部学校也能吸引到优秀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朱峰是被重庆大学引进的青年人才之一,他主攻抗癌药物、抗抑郁药物和癌症致病机制分析,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虽然实验室设备不如国外齐全,但都是最先进的。朱峰表示,重庆大学学术氛围浓厚,还提供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让他更有信心和条件专心搞科研。
建立大学联盟促教育资源互补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市级以上重点大学就有9所。这些重点高校各有学科优势,为实现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重庆大学率先提出“大学联盟”的构想,试图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共赢与整体提升。2011年6月,由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外语学院6所大学组成的「重庆市大学联盟」正式成立。在大学联盟的章程中,明确规定联盟高校间“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互聘、资源共享、高端人才共引共享”,大学联盟实行1年多来,已取得不少实效。
重庆大学是重庆市唯一的“985工程”高校,作为综合性大学,重庆大学的工科仍强于文、理学科。联盟建立后,与重庆大学联盟的高校可共享重庆大学土建、化学、机械等优势学科资源,重庆大学也能在教育、生物等学科得到拓展。2012年7月,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共建了实体的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融合两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借力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这三所内地著名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优势资源,实现了强强结合,互惠互利,整体提升,成为大学联盟成立以来较有示范性的成果,亦为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模式。
推行学部制优化大学管理
大学“去行政化”曾一度被当作高教改革热点受到各界关注,但大学作为独立的非营利学术机构,“去行政化”不应仅仅是“去行政级别”,关键在于学校的氛围和管理架构能否鼓励创新,为学术和社会服务。
2011年,重庆大学以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进行学部制改革,形成了“文理、工程、建筑、信息”四个学部,原先的26个二级学院划入学部,单列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法学院。这个看似增加管理层级的举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减少了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在学校-学部-学院管理构架下,学院是实体机构,负责教师管理和教学、科研的运行。学部相当于学校的派出机构,负责所属学院的管理和协调。同时,学校赋予学部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力,使得学院很多需求在学部层面就可以解决,不必再面对众多的职能部门,同时也会改变大家都在干预院系、但没有任何个人和机构担责的状况。
在新的管理体系中,学部要设立相应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院长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等,重大学术问题要经委员会讨论决定,此时,学部又是一个学术色彩非常浓厚的管理机构,在教师的晋升、学科布局调整、学术标准确立、人才引进、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院系之间的学术合作等方面,学部与院系密切配合,也能提升学校的学术管理水平。